Tuesday, March 17, 2009

赵进喜“三维护肾”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

慢性肾脏疾病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紫癜肾、狼疮肾等多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。而慢性肾功能衰竭则是慢性肾炎、肾盂肾炎、糖尿病肾病、高血压性肾损害等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结局。由于目前国际上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,所以患者一旦出现肾功能损害,病情就将进行性发展,直至肾功能衰竭尿毒症。晚期虽可接受透析或肾移植治疗,但花费巨大,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的经济负担。因此,早期接受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,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。赵进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保护肾功能的临床和科研工作,在实践中,提出了思路“二五八”方案和“三维护肾”,临床应用效果良好。

“三维护肾”思路具体说就是“上下同治”、“内外同治”、“前后同治”。强调肺肾同治、脾肾同治等,实际上体现着中医整体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。

①内外同治:

亦可理解为表里同治,正邪兼顾。即培元健脾不忘固表;活血利水、化痰解毒不忘疏表。慢性肾功能不全总以肾元衰惫、湿浊邪毒内蕴为基本病机,临床培元健脾,养后天以补先天,常用白术、薏苡仁、莲子心、芡实、川断、寄生、紫河车等。配以黄芪、防风益气固表,如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曰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临床中为防湿浊邪毒更损肾元,常用活血、利水、化痰、散结、泄浊、解毒等祛邪之法。此外患者久病阴阳两虚,腠理不固,每因外感诱发加重,故也应重视祛风散邪疏表。祛风散寒常用荆芥、防风、苏叶等;疏风清热常用:桑叶、菊花、薄荷、银花、连翘等;祛风除湿常用羌活、独活、防风等;清热解毒常用黄芩、黄连、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、倒扣草等。

②上下同治

亦可理解为肺肾同治。肺居上焦,主宣发、肃降、通调水道,为水之上源,为肾水之母;肾居下焦,为水脏,主津液,主气化,有赖于肺之宣降通调,脾之转输运化,才能发挥其开阖之功。咽喉为肺之门户,肾之经络亦通咽喉,如《灵枢·经脉》曰:“肾足少阴之脉……其直者,从肾上贯肝膈,入肺中,循喉咙。”慢性肾功能不全虽病在下焦,却与肺和咽喉密切相关。风寒、风热、风湿、热毒等外邪犯肺,上攻咽喉,邪毒留恋,内陷于肾。故在治疗中常在紫河车、虫草等培肾元,猪茯苓、泽泻等利水湿,大黄、土茯苓、六月雪等化浊毒以治下的同时,用苏叶、荆芥、桔梗、薄荷、牛蒡子、蝉蜕、元参等利咽散邪,并根据证型选择杏仁、葶苈子降肺气,黄芩、桑白皮清肺热,瓜蒌、贝母化痰火,沙参、天麦冬养肺阴,以兼顾上焦肺与咽喉。

③前后同治

《金匮要略》指出:“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则愈。”实际上提出了关格治疗之大法,即利小便、通大便,前后分消。“肾开窍于二阴”,后阴连大肠,前阴连膀胱,肺与大肠相表里,肾与膀胱相表里。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曰:“肾者胃之关,关门不利,故聚水而从其类也。”肾病日久,累及其他脏腑,气血阴阳失调,出现大小便的异常,六腑以通为用,二便不利,湿浊邪毒无所出路,蕴结于内,势必更损肾元。临床中常以大黄、芒硝等泻下通便,泄浊解毒,或取增液汤、桃杏仁等润下通便;以茯苓、猪苓、石韦、茅根、牛膝、泽泻、车前子等利水消肿;根据证型也可选用白术、黄芪益气利水,桃仁、丹参化瘀利水,枳壳、大腹皮行气利水,肉桂、附子温阳利水。但我们应该注意前后同治法是权宜之计,不宜久用,应用时注意顾护胃气及津液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